开云官方在线登录(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一网搜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 开云官方在线登录(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政务>> 五公开专栏>> 结果公开>> 发展规划

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21-12-27 13:22 信息来源:政策研究室

 

    

    

    

    

    

    

  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 

    

    

    

    

    

    

    

    

    

    

  经济发展局 

  政策研究室 

    

  二〇二一年一月 

    

    

    

    

    

  一、发展基础 

  (一)“十三五”期间主要成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十四五”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定位 

  (三)发展目标 

  (四)发展思路 

  (五)空间布局 

  (六)重点任务 

  1.全面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2.推动招商引资再上新台阶 

  3.全面打造省市对外开放新高地 

  4.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5.全面提升社会民生领域发展水平 

  6.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7.全面提升经开区整体规划及基础设施建设能力 

  8.全面提升财政、税收及投融资能力 

  9.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七)保障措施 

  1.进一步深化各领域改革 

  2.进一步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3.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体系、能力现代化水平 

    

    

    

  “十三五”时期长春经开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全区经济社会步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是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对外开放步伐越迈越大的五年,也是全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融入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的五年。同时,也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区域竞争和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机遇与挑战并存。本规划纲要主要明确未来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发展思路、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指导经开区未来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规划纲要》依据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精神、《长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市委市政府对全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进行编制。集中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党工委管委会对于未来五年发展的指导方针和战略意图,是各部门、各街镇依法履行职责、编制年度计划和制定各项措施的重要依据,是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指南。 

    

    

一、发展基础

(一)“十三五”期间主要成绩

   “十三五”期间,党工委、管委会带领全区人民,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不断丰富以“振奋精神、提质提效”为代表的新赛得精神,准确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新机遇,以打造“一流的产业园区、一流的营商环境、一流的民生保障、一流的干部队伍”为目标,坚持创新引领,坚定实体经济和对外开放两大发展定位,坚持工业立区、产业兴区和实体强区的理念不动摇,坚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 促转型,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对外开放高地功能逐渐显现,实现了地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开创了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良好局面。 

   ——过去的五年,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始终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第一要务。经过“十三五”的迅猛发展,经开区以0.4%的面积贡献出长春市GDP10%,规上工业总产值稳占长春市规上总产值的四分之一(扣除一汽集团),其中汽车零部件年产值占长春市的60%;长春市百强企业经开区占三分之一。产业结构得到根本优化,二、三产比重由“十三五”初期的6832转变为“十三五”末期的4060在全省开发区综合评价中,区域综合实力位居全省第二,产业发展水平位居全省第一。2020年,在全国218家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实力排名中位居第25位,为我市唯一始终保持在前30位的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过去的五年,科技创新迈出新步伐。科技创新成效显著,与长春理工大学、光机所、应化所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经开区科技创新的支撑能力越来越强。科创广场运营良好,目前在孵企业达到68户。“院士长春创业园”发挥“筑巢引凤”功能,成功引进王立军、姜会林、张洪杰、王会军、李骏等五位院士团队项目和王作斌教授等人才团队项目,相关产品已经获得行业和市场认可,即将实现产业化。获得科技部满额扶持资金5000万元,为对我区特色载体实现市场化、专业化和精准化,提供了重要资金保障。五年来,由于我们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全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增数量是前24年总量的5倍,小巨人企业新增数量是前24年总量的8.5倍。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累计56.4亿元,年均增长43%;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累计实现1243.2亿元,年均增长30%为进一步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打造“北方光谷”提供了坚实的“智力”保障。2020年,我区被省科技厅授予“吉林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优秀单位”称号。 

  ——过去的五年,产业发展实现新跨越。始终把做大做强汽车零部件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汽车零部件产业连续跨上全产业链500亿元台阶,年平均增速达到7%,特别是富维安道拓产值连续三年超过百亿元。服务业加快发展,重点打造的东方广场、中东大市场、赛得广场、会展中心、摩天活力城等五15分钟综合商圈成为城市新地标,日晖、瑞美万科翡翠国际等商业综合体项目加快推进。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顺丰、中国外运、招商局物流等项目加快建设。2020年预计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40亿元,年均增长9.1%。同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打造光电信息产业园、新兴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医疗器械产业园等多个产业园区,成功获批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和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为未来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 

  ——过去的五年,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在招商质量上,把握“招大引强重外资”,明确世界500强、国内500强、行业龙头为主攻目标;在招商方式上,集聚内外合力,强化平台招商、科研资源招商、商会招商、以商招商、联合招商和以会招商,项目落位硕果累累。五年来,累计落位亿元以上项目166个,1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26个。马瑞利汽车车灯、法雷奥汽车零部件基地、中粮聚乳酸产业园等世界500强项目和浪潮云计算中心、日本友成汽车模具及研发中心、吴太医药产业园、万丰机器人、安能电商产业园、普洛斯医药冷链园、丰树产业园、中通吉林总部等行业龙头项目的落位为开发区发展注入了源源动力。 

  ——过去的五年,项目建设续写新篇章。坚持把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做为助企服务的核心要务。累计建成5000万元以上项目417个,实现固定资产投资770亿元(按可比口径),有效增强了经济发展基础。特别是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手段狠抓项目建设,效果显著,涌现出一批产业特色突出、施工进度快、产出效益高的优质项目,如光电信息产业园、长春国家半导体激光技术创新中心、综保区双创总部基地、综保区科技孵化园、一汽丰田TNGA2.0L/2.5L发动机项目、万丰智能机器人项目、吴太医药产业园、浪潮集团北方生产基地等,已成为我区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力支撑。 

  ——过去的五年,存量扩能开创新局面。坚持把培育优质项目作为产业带转型升级的“活水源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累计投入资金超4亿元,全力支持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企业积极性空前高涨,一汽丰田发动机、大陆(纬湃)传感器、福耀智能化生产线、华众延峰彼欧自动喷涂生产线、邦迪发动机管路等68个重点扩能项目陆续上马,项目总投资近百亿元,年均拉动我区规上工业增速10个百分点以上,全部达产后预计可年新增产值200亿元以上,占比我区规上工业总量的25%以上。同时通过转型升级,企业发展活力得到显著增强,发展信心更加坚定,竞争能力明显提升,我区主导产业更加集聚,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产业基础更加夯实。技改扩能工程已成为我区调结构、促转型、稳增长,争当省、市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重要支撑和有力保障。 

  ——过去的五年,对外开放形成新优势。兴隆综保区口岸平台功能进一步发挥。四大口岸(铁路一类口岸、进口肉类指定查验场、进口冰鲜水产品口岸和汽车整车进口口岸)和五大平台(内陆港平台、冷链物流平台、进出口商品展览展示交易平台、加工贸易平台和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运营良好。通道建设成果凸显, “海陆空铁”四位一体的通道体系基本建成,特别是长满欧”累计承运货物56806标箱,货值130亿元,其中本地货物占比超过一半以上,成为省市对外开放的重要枢纽。基础条件不断完善,五年来累计投入100亿元,围网内建设了标准厂房8万平方米、公共保税仓库7万平方米,围网外铁路集装箱堆场、货场等办公及商业平台全面建成。同时基础配套条件逐渐成熟, “双创”总部基地、工业孵化园、进出口展示交易中心、国际快件监管中心、多式联运中心等功能载体投入使用五丰半导体、宇博专用车、德林木业、欧花食品、一汽整车检测中心等一批项目实现落位,注册公司达227家,“高端制造+特色产品加工+现代物流+跨境电商与保税展示交易”的产业体系初具规模。园区业务额总量和增速连续多年在东北综保区中均排名第一,为吉林自贸区核心区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过去的五年,民生福祉得到新改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全力实施幸福经开计划,常驻人口实现翻翻,由 20万人增长到55万人。累计完成500多项民生实事,“宜居、宜业、宜商、平安、快乐、健康”的和谐美丽新经开深入人心。教育上与先进教学机构和名校开展战略合作,新建和改扩建力行、洋浦等5所中小学校,增加学位万余个,引进高素质教师800多人,在校生总数较五年前增长了6000多人,达到1.64万人,经开教育的综合实力、区域特色及口碑声望不断提高。特别是为应对社会管理任务不断加大的局面。基层力量进一步优化,更加科学高效的社会管理和服务民生的体系初步形成。新增2个街道办事处,新建扩建标准化社区9个,新增社区用房面积1.2万平方米,千米社区实现全覆盖,民生大厦、环卫基地、大连路消防站投入使用,新建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医联体建设,区域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同时,狠抓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完成6个村20个自然屯整治任务,农村环境得到历史性改观。全力推进回迁工作,“十三五”期间累计回迁3700余户,安置房屋6600余套,创我区回迁历史之最,全区实现了“应回尽回”。特别是在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全区上下始终坚持把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压实责任,夯实举措,守土尽责,全力打好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有效保障了全区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把信访维稳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五年来,以事心双解为核心,良品柏宏等一大批信访积案得到妥善化解,在2020年群众安全感测评中,经开区在全市16个作战单位中位居第一。 

  ——过去的五年,能力建设取得新进步。深入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路网规模持续扩大,新建城乡道路4850公里,沈阳大路、综保区吉港路、北区丙十三街等道路的建成及投入使用,成功打通武汉路等12条断头路和卡脖路,经开区整体交通便利性得到显著提升。兴隆山污水处理厂、环卫基地等市政项目建成投用,城市功能持续提升。新建、翻建道路排水工程37条,合计46公里。新(扩)建变电站4 座,新增供电能力760兆伏安。新建、改扩建公园7个(中山公园、梧桐公园、珠海路公园、北海公园、世纪公园、台湾广场、生物广场),累计增加绿量近124万平方米,市容环境显著改观。全力推进旧城改造,累计改造老旧小区近20个,改造面积262万平,惠及居民超5万人。大力开展城市精细化管理攻坚,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实施工业园区系统提升工程,在道路、水电气热、消防安全、污水处理、厂区环境等方面全方位提高标准,园区承载能力显著增强,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过去的五年,生态质量再上新水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问题导向、民生导向,实施黑臭水体整治、禁养区养殖户搬迁、河道清淤、两岸垃圾清理等多项行动,全区水环境显著改观。认真落实中央、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加大资金等各方面投入,各类问题都得到妥善解决。特别是兴隆污水处理厂一期、二期工程投入使用,全区污水处理能力大幅提升。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水、气、土污染防治攻坚战任务全面完成,常态化开展 “河长巡河日”“河湖清四乱”等活动,辖区内河流水质实现历史突破,全部达到四类水质标准。 

  ——过去的五年,营商环境展现新形象。树立和深化“我要服务”理念,营商环境建设成为经开区的金字招牌,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在全市创新实行了“企业服务日”“政策大讲堂”“首席服务专员”“局长窗口服务日”等载体活动,深受广大企业和办事群众欢迎。专门成立项目服务局,对重大企业、重点项目给予跟踪服务,与企业无缝对接,随时沟通问题。不断完善加快转型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条政策措施,为重大项目的引进落位提供了有力支撑。加强诚信政府建设,历史上承诺企业的政策符合条件的全部予以兑现,深受企业好评。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全区260项常办业务审批时限压缩30%以上,98%的事项可实现“最多跑一次”。受益于营商环境提升,市场活力不断增强,“十三五”期间,累计新增市场主体3.9万户,年均增长达到20%以上。 

  ——过去的五年,党的建设得到新加强。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凝聚起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特别是全力打造特色党建载体,强化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会展街道的“红驿舫党建模式”得到了中组部和省市委组织部的高度评价,老昌食品、市政集团等10余个非公党建示范点正式建立。五年来,在发展过程中高度重视干部队伍建设,下大力气狠抓思想作风转变,将“干净干事、敢于担当、竞进有为、善作善成”作为不懈追求,先后提出了“振奋精神、提质提效”“敬业奉献”“提升执行力”“我要服务”等工作理念,设计了攻坚战等各类创新载体,深入开展“两学一做”主题教育活动,持续破除“四风”问题,干部队伍的精神面貌、能力水平和工作干劲显著提升,全区上下积极进取、争创一流的干事风气日益浓厚,各部门破解问题能力和工作执行力显著增强,形成了“全力以赴抓落实、争分夺秒促发展”的良好局面。 

  经过五年的奋斗和努力,经开区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为“十四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发展空间严重不足。我区现有可利用面积1417公顷(包括工矿仓储用地675公顷,商业177公顷,住宅294公顷,公共管理等用地271公顷)。预计剩余产业用地面积仅能支撑经开区未来两年左右的土地需求。且这些土地呈碎片化分布,难以满足大项目用地需要。 

  ——产业结构不够优化。一是支柱产业发展堪忧。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增长缺乏新项目支撑,受配套半径的影响,我区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整体呈外流趋势,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中,大成集团亟待恢复产能。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尚不明显。光电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新产业仍处于培育阶段,规上企业户数少,产值及税收贡献低,从“一业独大”到“一树繁花”尚需时日;三是服务业发展水平亟待提高。非营利性服务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等传统服务业占比超60%,且批发零售中,乘用车销售额占比达80%以上;软件信息、科研服务、总部经济、会展商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缺少大项目和大企业支撑,发展的潜力尚未被充分挖掘。 

  ——发展质量有待提升。招商引资方面,还缺少顶天立地的大项目和贡献大、成长前景乐观的好项目。项目建设方面,个别拿地的大项目进展十分缓慢,不能有效形成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产业转型任务艰巨,区内大部分企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产品附加值不高,企业竞争能力不强。创新驱动方面,科创企业虽然数量上实现倍增,但域内还缺少独角兽类企业。产学研用创新体系亟待完善,人才战略未得到深入实施。企业上市培育工作相对滞后。 

  ——能力建设需要增强。体制机制方面,机构编制不足、管理体制不优等问题仍然存在。经济发展方面,产业需要进一步精准谋划,招商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项目包装和推进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建设方面,路网、管网等基础设施还有短板,园区公共服务配套能力需要提高。社会管理方面,距离群众期待还有差距,民生方面存在短板,特别是产业快速发展带来的人口急剧增长,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教育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农村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维稳安全的任务依然艰巨。营商环境方面,距离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还有差距,干部职工自觉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有待提升。环境保护方面,依然任重道远。 

二、“十四五”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和视察吉林时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落实国家及省市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部署及国家区域创新中心经开片区的总体规划,紧紧抓住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一带一路”两大国家战略以及国内国际双循环带来的叠加机遇,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在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上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绩。 

(二)发展定位

  ——以实现赶超进位为目标。加快构建起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加快国家级区域创新中心建设,实施两千亿级产业发展工程,成为长春转型升级的动力源、东北振兴的增长极,实现综合实力显著跃升,在全国国家级经开区排名中位次实现前移。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把建设区域创新中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把更高水平扩大开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深入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推进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腾笼换鸟和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显著增强我区经济发展质量优势。 

  ——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全面深化建设改革、全面开放和全方位创新,探索“管委会+公司”管理模式,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难题,着力构建灵活高效的体制机制。加快培育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以创新为动力,加强科创载体建设,积极引进院士项目,加大与光机所、应化所、长春理工大学、吉林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长期战略合作,加大产学研转化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把经开建成为创新活力涌现、创新资源集聚、创新动力强劲的排头兵,为保障国家战略安全做出积极贡献。 

  ——以增进全区人民幸福感为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和完善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提升区域发展环境,着力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围绕提高群众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把经开建设成为更具幸福感、更富创造力、更有文化底蕴、更具人情味的宜居宜业宜商之地。 

(三)发展目标

  巩固和发挥经开区省市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对外开放新高地的主体地位,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吉林自贸区核心片区,积极融入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全力打造我国向北开放窗口和“北方光谷”核心区,加快提升经开区的竞争优势、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发挥发展增长极、领头羊、排头兵的引领带动作用,全面建设最具魅力和活力、品牌特色彰显的国家区域创新中心、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地、体制机制改革实验区、产城融合发展样板区。继续在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新时期为全市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总体经济指标:GDP计划年均增长6.5%以上(市GDP增速6%);规上工业总产值力争实现1500亿元,其中:各产业存量产值“十四五”期间均保持5%左右增长;现代服务业投资保持高位增长,五年累计投资实现500亿元;产业规模总量实现翻番,第三产业营业收入突破250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力争超8%(市增速6.7%),5年内突破680亿元;累计完成区级财政收入8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485亿元;2025年区级留用达到15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超百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350亿元,年均增速在10%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年增长6%;实际利用内资年增长12%。二、三产业比例更加科学合理。 

  产业发展:国家区域创新中心经开片区板块初步建成,创新驱动内生动力显著增强,到2025年,经开片区主导产业群产值(营收)突破2000亿元。其中:汽车产业年产值突破1000亿元,IT产业年营收突破600亿元,生物和医药产业年产值突破400亿元。综保区进出口额突破200亿元。 

  社会事业: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按照“新区开发、老区提升、整体推进”的思路发展建设。到2025年,经开区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营商环境评价进入全国第一方阵,民生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社会治理水平显著提高,基本社会服务供给更加高效。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大幅提高,建设成为独具特色、享誉全国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四)发展思路

  1.实施“三大升级”战略 

  产业转型升级。以打造“北方光谷”和“吉林自贸区核心片区”为核心,实现南北两区协同发展。南区重点建设中央商务区,发展总部经济、电子商务、品牌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以长光所及院士团队项目为依托,重点建设国家半导体激光技术创新中心、光电信息产业园、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园等三大特色产业园。北区围绕兴隆综保区发展核,规划建设国际陆港城,发展港口经济、临空产业、国际金融和高端商业等高端服务业和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兴产业,重点建设科技孵化园、智能制造产业园、工业孵化园、应用化学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推动产业全面升级。 

  城市功能升级。南区以建设成为长春东部中心城区为目标,打造精品街区、文化街区,着力升级相关基础设施及现代商圈、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配套,实施重点街路、重点区域的绿化美化精品工程,实现市容道路、环境卫生的综合整治。北区提升兴隆山镇区整体环境,促进产城融合,继续完善功能,加快推进给排水、燃气、通讯、电力、供热和美化亮化等基础配套工程,保障项目落位。 

  品牌形象升级。以“新经开、新通道、智能生态城”为方向,打造内陆出海新通道品牌、智能制造之都品牌、“长春制造”品牌高地、国际品牌会展等形象,全面升级经开区城市品牌的内涵和外延。启动经开区“151”品牌升级工程,综合推进品牌升级行动计划,重点打造100家地区知名品牌,50家国内知名品牌和10家国际知名品牌。 

  2.重点打造四大平台 

  研发制造平台。鼓励企业设立技术中心、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依托现有的国家级、省级孵化平台和长光所、应化所等科研平台,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与联东、绿景地产、华夏幸福基业等合作开放产业地产,建设开放型的研发中试平台,提供共享式研发服务。大力发展以ODMOEMOBM等发展模式的一头在外或两头在外的外向型加工制造产业,建设先进研发制造开放平台。 

  进出口平台。以综保区功能优势吸引国际领先企业投资发展,并由此辐射国内外市场;帮助企业扩大出口,成为区内、国内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桥头堡。建设商品交易展示中心、国际采购中心、仓储物流中心和金融中心四大功能平台,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为企业提供采购、展示、交易、仓储等一体化解决方案,推动经开区成为国际采购基地和进出口展销基地。 

  国际物流平台。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和功能建设,完善现代物流功能。构建空、陆、海三位一体的立体物流枢纽,建设东北亚区域性物流枢纽中心;打造智能化、便利化的快捷通关体系,建设国际性物流开放平台。 

  创新创业平台。充分发挥科创广场、光电信息产业园等载体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进一步健全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机制,促进成果加快实现产业化;进一步建设与深化同长春理工大学、光机所、应化所等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长期战略合作关系,高标准推进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吸引人才,集聚发展动能。加大对成长性好的项目支持力度,引进天使投资,建立产业投资基金,为项目发展保驾护航。 

(五)空间布局

  按照总体发展目标,持续深入打造“一高地一级两带四轴两大生活板块”(11242)的空间布局。 

  “一高地”即省市对外开放新高地。在吉林自贸区建设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全力打造我国向北开放窗口,引领省市对外开放进程,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 

   “一级”即战新产业增长级。大力发展以光电信息为代表的IT产业及生物和医药等新兴产业,形成全区工业经济的新支撑,打造成为省市战新产业的重要承载地。 

   “两带”即两条工业产业发展带。其中一条为洋浦大街沿线产业发展带,包括高新产业园、装备制造及新兴产业园、生物产业园。另一条为机场大路沿线产业发展带,包括专用车产业园、三道战兴产业集聚区。 

  高新产业园:西至世纪大街、南至珠海路、北至保定路、东至洋浦大街。重点发展高端零部件、快速消费品、光电信息产业。依托富维—安道拓、富奥石川岛、一汽丰田、纬湃汽车电子、博泽等一批国际、国内汽车零部件著名厂商,挖掘现有企业潜力,推动重点企业技术改造,力争到2025年,建成为秉持跨国公司先进管理理念,承接高端产品研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城融合示范园区。 

  装备制造及新兴产业园:西至102国道、南至长吉北线、北至经开北部边界、东至兴北大路。重点发展以低碳技术为导向的装备制造业。大力引进、培育石油化工和生物化工设备、节能环保设备、食品和包装机械、基础零部件、智能电网设备等门类项目,力争到2025年,建设成为国家级低碳经济的试验区、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的示范区、长吉图高端装备产业融合的先导区和长春市退城进区装备制造业的集聚区。 

  生物产业园:西至绕城高速公路、南至成都大街、北至兴北大路、东至经开区东部边界。重点发展生物基材料和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实现生物基材料和下游制品的产能集聚,实现农产品深加工的转型发展。 

  专用车产业园:西至洋浦大街、南至大连路、北至四通路、东至绕城高速公路。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承接战兴成果转化。围绕一汽“六个回归”,在引进国际合作伙伴和上新项目上实现新突破,加快创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国际化专用车特色产业园区。 

  三道战新产业集聚区:以三道区域为核心,重点发展以光电信息为代表的IT产业、生物和医药以及现代服务业,打造专业园区,引进高端项目,力争到2025年,园区基础建设全面完工,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四轴”即四条现代服务业发展轴。分别为:吉林大路东方广场总部基地轴;自由大路商贸商业轴;东南湖大路总部商务轴;会展大街会展商业轴。 

  “两大生活板块”即两大生活集聚区。 

  “生活板块一”即经开南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商业综合体经济,发展为中高端住宅、白领公寓、周边总部经济等配套的大型综合社区商业中心,充分发挥各类展览、会议的辐射带动作用,重点发展吸引研发、结算、销售等功能性总部的楼宇经济,打造15分钟经济圈,成为长春产城融合的示范区、宜居宜业宜商的向往之地。 

  “生活板块二”即经开北区。依托老镇区的综合配套改造,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设包含购物、酒店、餐饮等业态的社区便民商圈。重点为综保区及周边园区提供产业配套服务,建设国际化中小学校、一站式购物中心、东北亚商贸商务基地等,规划发展具有国际化人文特色的综合性商圈(新CBD),成为长春新型都市功能成长区。 

(六)重点任务

1.全面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1)汽车产业 

  在进一步夯实传统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基础上,以智能网联汽车为突破口,以汽车国际贸易为发展引擎,以汽车电子和汽车零部件为发展重心,打造东北亚区域高端汽车零部件产业之都,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智能汽车零部件采购基地,弥补经开区“传统产业不够强、抗风险能力弱”的短板。 

  传统汽车零部件:一是覆盖行业全链条,覆盖汽车七大零部件系统(动力、车身、制动、传动、转向和行驶)。引进掌握核心技术的高科技汽车企业5家以上,推动高端汽车零部件的进口替代。二是延伸价值链,补齐汽车零部件“微笑曲线”两端。向前延伸发展汽车研发、交易、设计、金融等产业,向后延伸发展汽车后市场、认证检测等产业。三是进一步鼓励优质存量企业提质扩能。大力支持纬湃汽车电子、一汽富维安道拓、福耀玻璃、奥托立夫等优质存量企业扩能;通过完善现有优惠政策、建设高质量工业标准厂房等方式,为区内优质存量企业提供政策倾斜,做大产业底盘。四是大力发展汽车国际贸易。发展跨境电商、中转、会务展示、国际采购等多种形式的汽车国际贸易,建设3家以上批发城、电子商城等汽车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成为东北亚区域性汽车零部件供采交易集散地。五是塑造“长春经开制造”品牌。加强原产地品牌的传播和推广,制作官方品牌推介视频,通过品牌会展、博览会、保税展示、国际展销会等各类营销平台,传播“长春经开制造”的高端、智能品牌形象。升级经开区官方网站为营销招商网站,建立品牌大数据定期发布机制,提升经开区实体经济品牌价值。发展电子燃油喷射、牵引力控制、制动力控制、巡航定速、车载导航、行车引导、主动安全等汽车电子产品,提高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 

  智能网联汽车:一是以汽车研发中试基地为产业引领。整合汽车技术研发资源,融合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全国领先的智能汽车研发中试基地和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零部件加工制造基地,抢占智能汽车时代制高点。二是鼓励企业提升工艺、引进新技术,制订《经开区智能汽车招商引资专项计划》,积极引进智能汽车电子、零配件、人工智能国际、国内龙头项目。三是积极推进自动驾驶汽车商业布局。与一汽、纬湃、采埃孚等建立合作,布局环境感知、定位导航、中央处理单元、辅助驾驶及运动控制等智能系统,积极引进龙头项目,快速做大车联网、无人驾驶等产业。四是打造智能网联汽车电子及零部件全球采购基地。依托国际陆港优势,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建设中日、中德等智能网联汽车合作园。建立智能汽车电子及零部件采购信息中心 

  2IT产业 

  培育和引进并重,招大引强,培育龙头,助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 IT产业跨越式发展,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智能制造:一是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的升级换代,鼓励智能制造产业与其他战新产业的融合发展。重点围绕汽车自动化焊接、危化产品自动灌装等领域,开展“互联网+协同制造”应用示范。二是推进智能制造与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融合发展。建立紧贴用户需求、产学研用结合的创新发展机制,围绕汽车、医药、光学仪器等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发展需求,发展数字化车间、数字加工中心、智能测控系统、智能制造系统、自动化仓储等智能制造成套装备。三是加快机器人、汽车自动化焊接等研发、转化及应用示范。依托吉林省智能装备与机器人产业发展战略联盟作用,突破新型传感、高精度运动控制、故障智能诊断等关键技术,提高智能制造装备创新及应用水平。加快推出服务型机器人产品并实现产业化。积极培育新材料制造 (3D打印)产业,推进增材制造相关设备、材料、工艺发展。 

  光电信息:坚持创新引领、应用驱动,市场主导、政府配套,完善生态、汇聚人才,提高全产业链供给体系质量,推动全区光电信息产业迈向中高端,以光电信息产业的大发展助推汽车零部件产业实现转型发展,打造出全新的产业增长极,为经开区经济社会加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东北三省中“打先锋、站排头”,到2025年,建成“北方光谷”核心区。一是找好产业切入点。继续保持全固体激光器、光栅尺、光电编码器等国内领先地位,加快交流LEDLED高端显示、CMOS图像传感器等产业化步伐,加大技术创新和市场开发力度。在智能传感器、汽车电子、高端电池、激光、光电仪器、VR、集成电路与软件等方面寻求突破。二是在招商引资上狠下功夫。以打造全产业链条为目标,绕重点领域,跟踪重大项目,瞄准国内外500强、跨国公司、大型央企、行业龙头企业,精心包装策划一批带动性强、科技含量高的重特大光电信息产业项目。引进和发展光电信息整机制造项目,带动配套产业协同发展。三是积极推进孵化平台建设。以服务光机所为核心,列支专项,在用地、市场、金融、人才等方面予以全方位保障,支持基础研究,做好产学研对接,加快院士长春创业园、经开光电信息产业园、国家半导体激光技术创新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度,重点完善中试生产和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推动光电产业领域的科研优势、人才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全面培育一批具有解决关键领域“卡脖子”研发能力的光电信息龙头企业,打造光电信息产业集群。 

  3)生物和医药产业 

  生物产业:一是聚焦发展聚乳酸产业。加快推动聚乳酸在生活用品、农用地膜、汽车内饰材料以及纤维材料、医用材料、电子产品、3D打印材料等高附加值领域的应用。打造全产业链条,引进10-20家聚乳酸上、下游产业项目。建设综保区聚乳酸出口加工基地。二是做“精”农产品深加工。围绕秸秆制糖、化工醇、聚乳酸、纤维素ABE等主导产品,推进玉米全利用产业链向世界一流水平发展。建设区域性大宗农产品交易中心,激活市场机制,发展市场为主体的资源配置体系,破解原料供给、价格瓶颈问题。三是做“特”食品制造业。重点发展有机农作物加工、有机蔬菜加工、有机水果加工、东北特色食品加工等特色有机(绿色或非转基因)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业,新培育5-7个特色绿色食品制造品牌。 

  医药产业:一是全面推动医药产业成为经开区的支柱产业。扩大招商引资力度,加速医药产业园项目建设进度,发挥综保区开放平台的优势,打造综合性医药业态。二是加快抗体药物、免疫治疗、靶向药物研发及产业化。推动化学药生产质量体系建设,提升化学药市场份额和国际化水平。巩固中药、生物药优势地位,推进现代中药、道地药材及濒危稀缺药材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积极培育保健食品产业。推动发展可穿戴、远程诊疗等移动医疗产品,促进医药传统营销向互联网服务模式转变。推行健康+医药、健康+养生、健康+服务等新兴产业,鼓励长白山人参、梅花鹿、蛤蟆油等名贵特色药材精深加工。三是高标准建设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园。发挥光电信息、激光医疗健康和生物材料等方面的技术优势,注重生命科学技术与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5G等智能技术交叉融合,瞄准高端医疗器械和国产替代需求,重点发展高端体外诊断、医美设备、医用材料、治疗器械和智能康复设备等领域相关产业,成为北方光谷的核心支撑。 

  4)先进服务业 

  以建设国家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城市核心区为使命,以支撑北方光谷建设、建设吉林自贸区核心区和服务二三产业协同发展为主要发展方向,实现贸易自由化、制造服务化、服务平台化、服务贸易化和服务个性化。 

  生产性服务业领域: 

  现代物流业。高标准建设国家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培育枢纽经济。依托国际陆港,大力发展汽车物流、口岸物流、多式联运等,提升物流专业化和国际化水平。加快铁路、公路、货运场站等交通设施和整车堆场、零部件仓储等物流设施建设,建成满足全市未来整车及配套零部件发展需求的物流体系,不断优化和提升汽车物流产业水平。发展海铁联运、空路联运、卡车航班等多式联运,围绕冷链物流、汽车物流、粮食物流、大宗商品物流,以顺丰、普洛斯、中通、招商局物流、中外运等物流项目为基础,完善中转联运设施体系,支持有进出口需求的大型企业设立区域性采购分拨中心、运营中心和结算中心积极引进各类物质储备集散中心落位。 

  现代会展业。提升商贸会展的服务支撑能力,提升长春国际会展中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依托历史基础与现有品牌效应,除继续发展东博会、教育展、茶博会等综合性展会外,着眼服务汽车、农产品加工、IT、生物和医药等经开区重点产业发展升级,强化展会交易功能,打造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各类专业展会品牌。利用自身资源加强内引外联,加强与日本、韩国、欧洲等著名展会公司开展合作交流,借助其经验和客户等资源在长春举办更多的著名专业展,与本土兄弟展会共同构建高端主题展会体系。充分发挥兴隆综保区的展览展示、进出口贸易的功能优势,进一步放大会展经济效应,带动形成会展衍生经济。营造会展业良好的营商环境,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业会展公司,通过专业化运作来全面提升会展业的国际影响力与城市形象。 

  科创服务业。建设各类科创孵化加速平台,引进和发展园区建设、要素集聚、企业服务等双创运营主体,引进国内外知名机构、发展评估咨询、猎头公司、风险投资、科技成果交易、财务服务等各类中介商务服务。 

  现代金融业。积极培育与引入保险、证券、投融资机构、创投基金、租赁公司等金融主体,完善传统金融产业链。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重点对光电信息、高端医疗器械、智能汽车、物流产业链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服务。培养发展专业金融,重点发展汽车融资租赁、汽车消费保险、担保、抵押贷款等汽车金融服务。积极发展数字金融。发展互联网金融、大数据+金融等新模式,积极引进科技金融公司设立法人总部和分支机构,发展产业链金融,吸引相关企业入驻,完善金融生态,培育壮大一批创业投资基金,中小企业投融资平台。 

  现代商务业。依托汽车制造业及优势行业,引进国内外总部型机构,推动本地企业发展壮大,培育发展总部经济。促进法律、会计、审计、咨询、展销、经纪、评估、人力资源服务等中介服务业发展,重点扶持一批服务水平较高、管理理念较新、经营规模与业绩在行业中排名前列的中介机构。优化商业网点布局,提升商业设施品位,提高新型业态比重,完善服务功能,增强现代气息,形成时尚繁华的现代化国际化都市商业中心。 

  生活性服务业领域: 

  现代商贸业。鼓励发展新兴业态和新型运营模式,重点发展无人便利店和无人值守货架等新零售模式,引进河马等新型商超企业,加快传统商贸业升级转型。依托综保区,积极发展跨境电商,培育和引入跨境电商连锁体验店等新业态。做大做强摩天活力城、欧亚万豪、中东大市场、万豪世纪广场、金融第五城、总部基地国金中心、北方大市场、瑞美翡翠国际等知名品牌,鼓励招引餐饮、住宿、商贸等各类品牌东北首店,每年新落户5个以上。全力推进南区存量土地开发、僵尸企业盘活收储,完成南区顺丰大市场搬迁;北区围绕综保区双创中心和孵化园,完善商业配套,形成浓厚的商业氛围和生活气息,提升区域高端品质。加强临河街等重点商业街区建设,形成定位清晰、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远近闻名的高端商业步行街。积极打造电商直播产业园等线上平台,发展直播经济龙头企业,鼓励传统商贸企业实现线上线下整合发展。 

  养老健康业。适应区域发展需求,大力发展照护康复、健身休闲、老年康体、健康咨询等业态,促进养老健康服务消费。积极引进国内外一流的专科医院、体检中心、母婴护理和连锁康养中心等优质医疗机构进驻,积极引进线上医疗龙头企业,提供个性化、精准医疗健康服务。 

  汽车后市场服务领域: 

  汽车贸易业。利用现有汽车4S店资源,积极培育汽车贸易产业,鼓励发展汽车超市、汽车消费信贷、汽车租赁、二手车交易等,打造长春汽车贸易精品商圈、商街。  

  汽车博览业。依托中国(长春)国际汽车博览会,引导以汽车会展为核心的汽车品牌展示、文化传播、新车发布等专业化发展,积极承办汽车汽配会展、博览、论坛等国际性汽车主题活动,打造国际汽车会展博览领先品牌。 

  汽车物联网。重点发展车联网产业,推动王立军院士“固态激光雷达智能芯片系统”项目、李骏院士“年产30万套商用车智能安全驾驶系统产品项目”产业化进程,以智能网联和智能驾驶技术为切入点,逐步向电机电控、智能系统解决方案等方面扩展,完善传感芯片、操作系统、通信协议、物联网应用等全产业链物联网检测和认证服务。 

  5)产业园区建设 

  一是专用车园区:全面提升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建设一批高质量工业标准厂房承接优质项目落位,提升入区门槛,优中择优,提升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积极引导纬湃汽车电子、一汽富维安道拓、科世达、邦迪、派格、奥托立夫等龙头企业承接新车型、引入新订单、投资新项目、加大技改扩能力度。 

  二是生物化工产业园区:龙头企业方面,助力大成集团引入资本、开拓市场、释放产能;推动九三集团加大投资、再上项目、稳定上游、精准布局;鼓励中粮集团定位市场、加速发展、巩固优势、持续发力。依托应用化学产业园,鼓励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将前沿科研成果转化,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特色生物园区。壮大大北农、美禾等企业规模实力及市场竞争力,积极培育生物医药产业。 

  三是新兴产业园区:对丰树、普洛斯、安能、德邦等物流企业,加强服务,推动企业发展壮大提升我区服务业竞争力;通过政策引领、市场开拓、优化服务等方式助力邓大食品、盛瑞医药、阳光彩印、通力净水器、筑家德厨具、中旺家居、铭睿汽车、华启汽车等企业达产达效。加大对法雷奥、马瑞利、考泰斯等具有较强实力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在政策、服务方面的支持力度;全力支持浪潮集团北方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引导浪潮集团将主导产品拿到经开区生产;积极协助国电联合动力、华信等企业对接市场空间;以东北亚先进制造产业园为样板,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建设专业产业园区。 

  四是装备制造园区:积极引导三鼎变压器、华电电力、宏光汽车、凯世曼、鑫百汇饮品等园区内企业扩大生产、增加市场竞争力;全力支持中信戴卡项目达产达效。 

2.推动招商引资再上新台阶

  “十四五”期间,累计签约落位招商项目600个以上,年签约招商项目120个以上, 其中5亿元以上大项目力争达到80个以上。坚持多元化招商,在开拓思路中求新求变求突破。 

  ——产业招商。紧扣长春市四大板块战略布局和产业方向,做好国家区域创新中心经开片区板块招商工作,紧紧围绕“三主导一平台”(汽车、IT、生物及医药三大主导产业和综保区平台),整合区域内招商资源,统筹推动项目落位,优化产业生态布局,坚定不移走产业集群化、园区特色化发展之路。汽车产业方面,紧抓一汽集团新车型发展契机,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网联化方向,以汽车零部件国际合作为重点,面向全球和全国汽车配套,全面开展供应链招商,提高本地配套率。进一步做大做强汽车产业。IT产业方面,着力发挥国家半导体激光创新中心、光机所大口径空间站、光电信息产业园、浪潮北方生产基地等大项目支撑带动作用,再推动一批优质项目落位;围绕数字经济,打造吉林省数字产业聚集地。生物及医药产业方面,围绕吉林省首个专业医疗器械产业园,“十四五”期间引进50家国内外高端创新型医疗器械生产及服务类企业,实现产值50亿元,税收10亿元;依托与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战略合作的科研转化优势,携手长春应化所、省金控旗下的省工研院,三方共同打造应用化学产业园,积极推动生物、医药、健康食品、化工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围绕医药健康、高端医疗器械、高分子等新兴材料产业方向,构建“政产研金”合作的实体模式,实现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三链联动”。综保区平台方面,发挥保税区功能优势,不断完善口岸功能,夯实产业项目基础,实现园区业务持续增长,形成内陆开放制高点。 

  ——平台招商引入第三方运营主体,构筑“载体+智库+资本+全程服务”的全产业招商服务平台,进一步发挥好科创广场、综保产业促进平台、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等三大招商平台作用,用足200万平标准厂房优势,重点吸引总部、税源、高新技术等企业入驻 

  ——科研资源招商。强化创新引领,加强与大型科研院所对接合作,搭平台、出政策、优服务、落项目、育人才,加速科技创新成果就地转化。 

  ——借力招商。推动“2020中国制造产业集群发展峰会暨第六届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价值500强论坛”成果落地,有效对接全国智库、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500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等项目资源。 

3.全面打造省市对外开放新高地

  重点打造吉林自贸区核心片区,建成“五大中心”。到2025年,园区业务额力争实现200亿元,其中一线进出口额超过100亿元;打造100个特色项目,形成500户以上企业规模,中欧班列承运量达2万标箱以上,成为吉林省对外开放最优平台。 

  1)充分利用“自贸区”政策,打造融入国际自由贸易先发之地 

  一是构建根植贸易便利化理念的监管环境将通关、口岸、物流、金融等监管和公共服务、商务服务功能“线上化、集成化、透明化”,大幅提升运营效率。对监管创新进行深耕细化,为区域监管创新提供沃土。深入复制自贸试验区试点经验,以及天津、浙江、郑州、西安等地制度创新成果,全面提升区域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开展包括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跨境电商“网购保税+实体新零售”、进口试验车保税检测、进口整车认证服务、进口整车保税存储、平行车进口试点、二手车出口试点等业务。 

  二是对接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体系。主动对标国际规则、国际惯例,在引入国际通用的行业规范和管理标准方面率先探索重点在外商投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贸易规则、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等领域“先行先试”,探索减少或取消外商投资准入限制,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建立健全投资促进和服务体系,建立外商投资信息报告制度和外商投资信息公示平台。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努力构建符合国际惯例、适应高水平开放的,与投资贸易便利化相适应的制度框架。 

  三是推动国内对口合作与国际开放交流。全面加强与珲春及周边省份第一入境“海路空铁”等口岸合作,形成区港联动,功能延伸,无缝衔接。在对口合作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与郑州、重庆、义乌、珲春、大连等城市合作领域,复制中欧班列、开放口岸、进出口模式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与大连商品交易所合作拓展国际贸易,与天津合作开展平行车进口和冷链园区建设,与珲春合作拓展水产品深加工业务。同时进一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城市)合作,探索港口共用、通道共建、产业互动、人文交流、贸易便利等各领域的合作,围绕需求、资源,利用通道形成集散和互通,全力打造通道经济,充分释放在共建“一带一路”和长吉图开发开放中的战略平台作用。 

  2)围绕“五大中心”建设,筑牢园区外贸核心基础 

  围绕《开云官方在线登录(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官网关于促进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分批落实五大中心(即:加工制造中心、销售服务中心、物流分拨中心、检测维修中心、研发设计中心)任务,推动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深入实施,在通关、金融、税务、外汇、物流、人才等方面率先创新。 

  一是围绕加工贸易,打造特色资源产品加工中心。重点以汽车零部件、机器人加工制造、木制品为先导,打造高端制造业产业集聚区;利用俄罗斯、朝鲜农业资源,以肉类、水产品、面粉为先导,打造一带一路食品加工产业集聚区;利用韩国人参加工能力,以人参产品加工为先导,打造特色资源产品加工集聚区。 

  二是围绕国际物流,打造“一带一路”国际物流分拨中心。坚持发展通道经济,支持“长满欧”、“长珲欧”、“海铁快线”等对外通道稳定运行。大力发展航空物流。依托长春龙嘉国际机场,拓展面向东北亚及欧美的国际航空运输,做大做强卡车航班业务。创新特殊商品监管模式,促进整车、肉类、冰鲜水产品等口岸及国际快件中心功能释放。 

  三是围绕销售服务,打造跨境电商生态示范中心。大力发展对俄、对韩、对日跨境电商产业,进一步完善适应跨境电商贸易特点的海关、检验检疫、退税、物流等监管和支撑体系。重点引入俄罗斯国家出口贸易中心平台,建设中俄国际贸易集聚区。 

  四是围绕检测维修,打造汽车质量检验监督中心。推动开展整车保税检测、维修等业务。支持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在综合保税区开展进出口检验认证服务,打通北京空运进口测试车在长春一体化通关模式,先行先试综保区内保税检测及外发检测业务,完善一汽集团在兴隆综合保税区汽车认证检验功能,推进平行进口汽车试点,延伸拓展二手车出口等业务,形成服务长春国际汽车城发展的外向型汽车产业功能区。 

  五是发挥平台作用,形成外贸发展新增长点。推进国际陆港二期工程建设,“十四五”期间实现口岸年吞吐量50万标箱。推进综保区二期围网建设。优化进出口展示交易中心运营管理,推动O2O保税展示、线下自提业务常态化开展。打造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完善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扩大跨境电商进出口业务规模,打造吉林省跨境电商产业集聚区。开展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业务,依托保税优势探索推动长春市服务贸易发展。 

  3)以重大项目为依托,全面提升综保区综合实力 

  一是推动整车进口口岸业务全面开展,打造吉林省汽车产业发展新亮点。2025年,建成完善的汽车研发制造、进出口物流集散、展示交易、汽车消费及服务等全链条产业生态,将综保区建成全国汽车产业园区的典范;深化与一汽集团的合作,保障奥迪整车进口项目稳定开展;依托长春一汽检测中心实验室项目,开展进口汽车保税检测,打造研发、孵化、检测、示范一体化平台。 

  二是加快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打造吉林省跨境电商产业集聚区。完善跨境电商物流通道,加快虚拟空港建设,拓展卡车航班线路,为跨境电商、快件业务提供物流渠道。推动货运包机航线稳定运行,服务中韩贸易发展;推进顺丰电商产业园区建设。打造吉浙跨境电商运营中心。 

  三是围绕科技研发中心项目延伸上下游产业链,促进高端智能制造产业发展。依托五丰化合物半导体项目,建成化合物半导体芯片研发中心。围绕光电信息、半导体芯片、生物医药、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合作,吸引平台项目落位,利用综保区政策功能优势,打造研发设计中心。以长春光机所、应化所等研究机构的技术创新和储备为支撑,以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重点,发展以LED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通过引进重点企业,实施重大工程示范,加强新产品推广应用,培育和扶持高端制造产业发展 

  四是加快中欧班列项目资源转化,探索打造板材、粮食交易中心。依托“长满欧”班列实现板材运输数据转化,整合吉林省及周边散乱木材加工企业,促进形成木材贸易物流及加工产业集群,实现建筑模板、家饰建材、合胶板、人造板、科技木、各种细木板、名品家具、浆纸材料、等集中销售、纵横发展,打造集板材产销一体化、综合性、功能性的交易集散中心。通过打造板材集散交易中心,完善通道服务、交易服务、金融服务、会员服务、安全服务等功能,建设口岸大宗商品现货交易所,实现粮食等更多品类的大宗商品交易。 

  4)充分发挥兴隆综保区的功能作用与政策优势,与“四大板块”建设有机结合,以开放发展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打造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东北亚地区合作中心枢纽。 

  一是发挥兴隆综保区要素资源集聚作用,打造国家区域创新中心的检测、研发创新集聚区。二是发挥兴隆综保区口岸、通道、政策、功能优势,打造长春国际汽车城的枢纽内陆港。三是加快促进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打造服务长春国际影都的现代服务业示范基地。四是充分复制自贸区先进经验,在服务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支持兴隆综保区面向东北亚、欧洲地区拓展国际经贸合作,辐射和带动全省开放发展,助力长春市打造东北亚地区合作中心枢纽。 

4.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2025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力争达到240家以上,科技小巨人企业累计达到200家,新增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5家。 

  一是营造企业创新环境。继续将重视人才、精准服务、无事不扰的精神贯彻始终。通过精准施策的方式为中科院长光所、中科院应化所、院士团队、大专院校等高端人才量身定制所需政策,力求在资金、居家、身份、市场等多方面给予全面支持,让高端人才对经开区拥有归属感;对待企业创新要持宽容开放的态度,为高端人才及科创企业提供高效、舒适的创新创业环境;要提升政府精准服务的能力,为企业提供所需要素保障、为企业间搭建桥梁,助力企业开拓市场,助力高端人才项目加速产业化,通过政策鼓励、资金支持、人才培育、市场对接等多种方式助力企业创新发展、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 

  二是建设企业创新平台。进一步加大经开科创广场投入力度,用好、用足“经开科创广场”这一优质品牌,进一步细化服务,加速入孵企业成长速度。采取“企业主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方式,在汽车零部件等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激光通讯、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等领域建设一批企业性质、实体运作的新型高端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通过政产学研用合作,建立股份制、联盟制等运行机制,大力提升重点产业技术集成创新能力。 

5.全面提升社会民生领域发展水平

  1)稳步推进教育工作 

  以提高办学品质、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要务,到十四五末期,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得到有效推进,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展,教育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形成特色鲜明的经开教育品牌和发展模式,进入长春市一流基础教育发展行列。 

  着力提升教育质量。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协调发展。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一代新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国家课程优质化,校本课程特色化,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体验式教学。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拓展教学资源,为学生的优质发展创造条件。 

  着力加强学校建设。“十四五”期间新建6所学校,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小学1所,高中1所,总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共261个班。新建2所幼儿园,占地面积1.35万平方米。区内5000人口以上小区配套建设公办幼儿园,并将根据土地实际使用情况逐步补齐学前教育缺口。 

  着力优化师资结构。根据教育发展需要选聘优秀应届毕业生补充教师队伍。分层分类加强校教师专业化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建设一支的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着力提升管理效能。制定实施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教育管理制度,探索建立授权充分、运转畅通、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学校治理机制,构建起以法治为核心的区域教育治理体系。 

  2)强化就业及劳动保障 

  实现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充分扩大和稳定就业。“十四五”期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20,000人以上,转移劳动力4,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完成各类技能培训3,000人。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不断强化创业金融支持力度,“十四五”末,创业担保贷款发放额力争达到6,000万元左右。 

  提高人事保障和劳动管理水平。规范街镇“三定”,推进职务职级并行登记、审批稳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全面开展教师招聘、劳务派遣人员招聘、派遣转聘用选拔、职务晋升等工作,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为开发区未来开发建设储备人才。完善劳动保障监察体系及执法体系建设。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完善企业工资支付监控机制,健全欠薪预警系统。严厉查处拖欠工资行为,加强工资支付监察执法,完善劳动保障监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 

  3)全面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实现全区应急管理能力显著提升,安全生产基层基础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监管体制机制基本完善,居民安全素质显著提升,生产安全事故控制指标全面下降;企业坚实构筑防范生产安全事故的防火墙,实现单一的隐患排查治理向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转变。 

  防灾减灾方面。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基本建成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自然灾害预警、救助体系。 

  应急救援方面。全面形成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信息化发展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应急救援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打造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相匹配的应急救援队伍。 

  企业安全水平方面。高危企业、规上(限上)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率100%,重大危险源得到有效管控,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领域自动化、机械化程度达到较高水平。 

  安全文化建设方面。实现“懂安全、要安全、会安全、保安全”的安全文化软环境;实现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区安全文明素质全面提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安全产业发展方面。打造以汽车安全技术与装备为特色,先进应急保障技术与装备、智慧安防和安全服务协调发展的综合型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到2025年,力争安全产业成为经开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部分领域产品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初步建设形成若干世界级先进安全技术研发及装备制造集群;安全与应急技术装备在重点行业领域得到规模化应用,安全水平显著提高。全面完成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工作。 

  4扎实推进幸福经开行动计划 

  完成500件以上民生实事,精准服务“大民生”,持续提升群众生活质量。 

  一是强化社区治理能力建设。进一步优化街道、社区区划布局。在北区西部设立金湖街道,将北部现代化城市区域纳入街道管理。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和社会治理建设。开展城乡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和示范创建工作。建全“三长”联动机制,完善社区(村)民主协商制度,深化基层民主自治。合理设置并完善社区内部功能,满足居民活动需求。建设数字化社会服务管理平台。整合党建、公安、综治等数字化平台信息资源,推动基层治理跨部门、跨层级协同运转。加强“互联网+社区”建设,推动并实现各类生活便民服务网上全覆盖。 

  二是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落实提升。全面落实低保和医疗救助。索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应养尽养”、“应救尽救”、“应帮尽帮”。 加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卫生健康综合体和医联体,到2025年,实现医疗联盟深度融合发展,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率达100% 

  三是巩固脱贫攻坚工作成果。构建起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为主体的综合性保障体系。实施就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行动,将贫困家庭人口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保障范围,并为其提供就业就学等各项保障。 

  是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食品安全城市。实施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开展健康城市建设、卫生城市建设,卫生厕所建设工作确保顺利迎接2022年国家、省、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复审的检查。食品安全创城工作再深入推进,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水平,推进三级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6.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1)深入实施环保攻坚,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2025年,资源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各类污染源得到有效治理,实现对固定污染源的精准管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绿色低碳循环有力发展,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环境安全得到充分保障;辖区内城市环境基础设施配套基本完善,环境执法体系得到进一步健全,监督管理能力有所加强。全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城市重污染天气有所降低。 

  在水环境方面,巩固提升工业、农业、城乡各类污染物减排成效,顺应群众对美丽河湖的向往,不断贴近老百姓景观、休闲、垂钓、游泳等亲水需求。 

  在大气方面,建立完善的PM2.5O3协同控制体系,继续空气质量全面改善,PM2.5浓度持续降低,O3浓度升高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约束性指标、预期性指标和任务性指标 

  在土壤方面,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进一步管控;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业面源污染得到初步管控,农村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2)贯彻落实河长制 

  一是强化“管”,稳固健全工作机制。强化河长制办公室统筹协调功能,形成综合治水格局。二是全面“治”,推进河湖治理见效。定期实施河道清淤,推动农村水环境重点问题治理,依托人居环境改造,推进农村河流水利工程项目落实,切实提升农村河沟行洪能力及生态环境水平。三是持续“保”,河湖环境明显改善。推动河湖“清四乱”向纵深拓展,推动水土流失防治,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果,严防垃圾河、黑河、臭河反弹,增强水生态修复功能。 

  3)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改造 

  实施农村公路建设工程,并推进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贸市场、农村“夫妻店”等传统流通网点改进,拓展配送等物流服务功能。到2025年,全区改厕率达到90%以上;村庄清洁行动、乡村绿化行动实现常态化、制度化;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面建立;行政村生活垃圾实现有效治理;镇(街)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乱泼乱倒现象基本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庭院私搭乱建和脏乱差问题基本解决。 

7.全面提升经开区整体规划及基础设施建设能力

  建立起科学、完善、与经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累计报批土地1601公顷。 

  一是优化城市道路建设整体规划。打通城市“断头路”,疏通梗阻路,加密次支路网,畅通微循环,进一步提升“内畅、外联、互通、高效”的交通水平,改善市民出行条件。 

  二是实施城市配套整体提升工程。完成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工程;提升园区内供水能力。新建110kV变电站1座,增容改造110kV变电站2座,新建及改造10千伏线路68条,新建及改造配变250台;逐步启动保税220KV一次变工程、高家66KV二次变电站和经开366KV变电站工程,同步建设综保区内建设8个开闭所(或环网柜)以及配套供电线路;全面启动新兴产业园二次变电站工程以提高新兴产业园区供电能力。经北4#热源厂、中瑞热力锅炉房扩建工程及经北4号热源厂即宏日新能源项目全面启动。燃气配套22010米。 

  全面完成城市雨污分流改和城市平交道口改造工程。 

  三是实施城市功能提升建设工程。打造南湖大路、盛北大街等精品街路,完成综保区围网约8000延米、副卡口及监控设施与管路、用地内场地平整(土方)、道路排水、跨干雾海河桥和下穿南沙大街桥等工程。全面推进智慧交通系统建设,有序开展“761”建设工程。加快北斗导航、车路协同、自动驾驶、边缘计算等新兴技术在智慧交通领域的应用,打造国家车联网产业发展先导区。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全要素、全周期、全方位的数字化建设,推动交通基础数据感知全覆盖。打造“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将结合重点公园建设项目,规划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构建生态空间。探索建设集约高效的城市综合管廊。推进绿化景观提升改造。 

  四是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按照“统筹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全面推进改造37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力争在“十四五”末期实现改造全覆盖。 

  五是稳步推进征收工作。累计释放土地面积1558公顷,保障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需求。 

8.全面提升财政、税收及投融资能力

  全力抓好税收入库工作,做好纳税风险控制、纳税评估,抓大不放小,做到我区税收应收尽收;及时关注税源企业的税收变化,因企施策,做好服务,培养税收、涵养税源,帮助驻区企业做大做强。 

  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力争新上市企业1-2家;积极推动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等各类基金发展;增加直接融资的比重,融资结构进一步优化,票据和债券等其他融资方式取得成效,债券融资、基金融资等融资方式在企业中逐步应用;健全信用体系建设和金融风险防范处置机制,金融风险预警制度更加健全,金融风险控制和处理能力不断提高;政府债务得到有效化解,不断降低偿债压力。  

9.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以党建为引领,树立鲜明导向,打造一支“干净干事、敢于担当、竞进有为,善做善成”的干部队伍。 

  一是强化阵地建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推动工作,引导全区广大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贯彻两个维护,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立场坚定、旗帜鲜明。 

  二是优化干部选任。建立完善优秀年轻干部“选育用管”全链条机制,创新推荐方式、扩大选人视野,为开发建设提供持续充足干部储备和人才保证。突出政治标准,树立基层优先导向,精准科学选人,公正合理用人;积极推进领导干部交流轮岗,加强优秀干部交流任职和借调、挂职锻炼的工作力度,多举措提高干部工作能力;优化处级领导班子结构。实现优化组合,增强领导班子整体功能。 

  三是健全干部考评。加强干部监督,建立和完善促进干部长远发展的考核评价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调整优化考核内容,改进考核方式方法,打造符合开发建设特点、科学规范、简便易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 

  四是优化干部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经开区干部队伍4项培训计划。即:实施“一把手”“政治能力提升计划”、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治理能力提升计划”、优秀年轻干部“薪火计划”、各领域干部“攻玉计划”。 

(七)保障措施

1.进一步深化各领域改革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落实中央及省市改革部署要求,全力推动“十四五”时期改革工作迈向新台阶、实现新突破。 

  ——大力提升改革协同能力。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工作流程,完善组织机构,出台激励广大干部在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中进一步担当作为的工作意见,落实落细工作责任,着力激发改革工作热情,构建“大抓改革、抓大改革”的全新工作格局,同心协力将改革工作不断推向深入。 

  ——大力增强改革工作本领。探索建立改革培训特色载体,聘请相关领域权威专家,向全区传授先进的改革发展经验,锤炼过硬改革本领,建立一支高素质改革人才队伍。同时,分年度、分批次组织广大干部,到南方等发达地区学习先进改革经验,拓宽视野、对标一流,让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大胆探索的改革基因融入到干部骨子里,自觉用改革的思维、创新的理念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大力加强改革驱动作用。充分发挥改革在服务全区发展上引领带动作用,围绕全区“十四五”规划确定的工作目标,以服务区域创新中心(经开片区)建设为中心任务,在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对外开放、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构建、社会管理及综合治理等重点领域,推出一批有力有效的改革举措,真正把经开区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挖掘出来、发展活力激发出来,推动经开区全面融入国内国际双循序发展格局,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 

  ——大力培育改革先进典型。一方面,全面树立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改革特色典型,向全社会展现经开区良好发展态势和优越的发展环境,并全力争取在中央级媒体上宣传,真正把经开区的改革品牌打出去。另一方面,每年举行“改革先锋”评选活动,褒扬一批在改革工作涌现出的先进部门、先进企业和先进个人,给予物质和精神双重奖励,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使改革创新在全区蔚然成风。 

    

2.进一步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十四五”期间,经开区要力争在作风转变、体制机制制度创新、惠企政策的精准度和适用性上取得新突破。实现五个再提升,即“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再提升,“精准服务”的载体建设再提升,“公开守信”的法治政府形象再提升,“合作共赢”的聚业优势再提升,“充足健全”的要素保障能力再提升,着力打造便利化、法制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一是营造更加便利的政务服务环境。加快“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通过全程网办、一网通办、掌上能办、智能秒办,逐步实现“办事零跑动、材料零提交、填报零输入、审批零人工、领证零上门、存档零纸件、办事零等待、沟通零障碍、政策零距离、运行零风险”十个方面的创新突破。深化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建设,按照事项同源,标准统一、要素规范的原则,全面规范事项数据,着力提升服务事项的标准化、规范化、数字化管理水平。优化服务流程,紧盯企业和群众反映最强烈、最渴望解决、办事频率高、办理件数大的政务服务事项,减时间、减材料、减环节、减成本、减跑腿,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创新服务举措,瞄准工程项目建设审批服务中痛点、难点、堵点问题,构建“承诺容缺审批,联合会商制,专员服务制,服务评价制”的“一诺三制”服务框架,大力推行部门联动、全程对接、全方位评价的审批服务模式,提升审批服务效能。 

  二是政府信息公开实现标准化。对标全国26个重点领域基层政务公开标准体系,围绕权力运行全流程,政务服务全过程,深化基层政务“五公开”,充分运用“互联网+政务服务”,全面提升政府信息公开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和便利化水平,建成全区统一的基层政务公开标准体系,公开内容覆盖基层政府权力运行全流程和政务服务全过程。 

  三是加快推进诚信政府建设。进一步健全、落实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建设,持续推进政府机构失信问题专项治理,坚决纠正政府承诺不兑现、政府投资工程款项拖欠等政府失信行为。全面建立政务主体信用档案,在区内培育信用产业发展和信用产品应用,加快建设信用产业园街区。全面应用信用承诺制度;各行管部门全面制定、实施、落实以信用为基础的分级分类监管制度。全面实施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措施。全面推动企业诚信管理制度建设。健全落实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劳动用工、教育科研、文化、体育、旅游、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互联网应用及服务等重点民生领域信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区内自然人、重点领域人群信用档案,把诚信建设内容纳入区内各类社会组织章程。 

  四是全面建设“智慧经开”。建设完成经开区大数据中心,全面整合区内各部门资源,夯实数据基础,促进数据融合,完善信息资源集成共享,形成联合调度合力,为经开区重大决策提供分析依据。探索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经开区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数字化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模式。通过大数据运用完成信息资源集成共享,推动数据建设协同发展,全面提升政府管理能力、公共服务水平、解决民生发展需求、加快推动改革创新、释放数据红利、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将智慧经开建设成为全市一流的大数据产业与应用示范基地。 

  五是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氛围。依法严厉打击涉企犯罪,保护企业财产安全。强化诉讼监督,有效保护企业合法经营活动。依法监督执行活动,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加强企业的日常保卫工作力度,保障企业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深入调研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中遇到的涉法问题,为企业发展项目落位提供司法保障。 

3.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体系、能力现代化水平

  深入开展“属地吹哨、部门报到”、三级开门接访、下沉式服务三大信访工作机制,提升破解信访难题的能力;健全“台账式管理、跟踪式督导、包保式落实”三项制度,提升信访工作成效;深入开展领导接访下访和领导包案工作制度,确保我区集中治理重复信访、化解信访积案专项工作三年攻坚取得突出成效。 

  加强法治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区,推进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整顿规范执法司法行为,优化法治营商环境。不断加强社区矫正人员、社区戒毒人员和刑满释放人员与特殊人群的监管工作。 

  健全完善市域社会治理体系。推进平安经开建设,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方法,打造经开版的新时代“枫桥经验”。强力推动扫黑除恶长效常治,保持高压态势,做到标准不降、力度不减、节奏不变,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新成效。 

责任编辑:程英博

主办单位:开云官方在线登录(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地址:长春市吉林大路6188号  联系电话:0431-84644211  政务大厅:0431-89960186

网站标识码:2201000008  吉ICP备19005403号

吉公网安备22010502000285号

网站地图